近年來白血病 (Leukemia) 的發(fā)病率逐漸走高,在我國每年每 10 萬人中約有 3-4 人患上白血病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(ALL) 多見于兒童 (≤ 14 歲) 和青少年,2018 年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白血病是 0-14 歲兒童常見的癌癥和主要死因,而且在所有死于癌癥的兒童患者中,白血病患者占比大約三分之一。而急性髓系白血病 (AML)、慢性髓系白血病 (CML)、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(CLL) 的發(fā)病率與年齡相關(guān),常見于成人,尤其是老年人。此外,男性的白血病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。
什么是白血病?
白血病,俗稱血癌,是常見的致死性癌癥之一。白血病是一種異質(zhì)性骨髓造血干細胞惡性腫瘤,其特點是未分化的骨髓造血干細胞異常增殖,白細胞 (主要是粒細胞和淋巴細胞) 增多,無法產(chǎn)生正常血細胞,結(jié)果就是血小板和紅細胞生成減少。 根據(jù)白血病細胞分化程度,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大類。根據(jù)癌變的細胞類型,可以分為粒細胞、單核細胞、淋巴細胞白血病等。通常把白血病分為四個亞型:急性髓系白血病 (AML)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(ALL)、慢性髓系白血病 (CML) 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(CLL)。
白血病的發(fā)生
目前,白血病的發(fā)生機制仍未被完全了解。研究者普遍認為白血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,危險因素包括環(huán)境因素,病毒因素以及遺傳改變。 環(huán)境因素包括電離輻射暴露、染發(fā)劑、裝修產(chǎn)生的甲醛、殺蟲劑等都可以誘發(fā)白血病。此外,病毒也可能是白血病發(fā)生的誘因,哺乳動物 C 型 Oncorna 病毒 (致癌 RNA 病毒) 在鼠、貓、雞和牛等動物體內(nèi)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經(jīng)得到肯定,近年也有報道,從成人 T 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分離出了人類 T 細胞白血病病毒 (HTLV,一種 C 型逆轉(zhuǎn)錄病毒)。 不同類型的白血病的遺傳特征有所不同。目前遺傳機制較為清楚的是慢性髓系白血病。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發(fā)生與 BCR-ABL1 融合基因的存在密切相關(guān)。BCR-ABL1 融合基因是 9 號染色體上的 ABL1 基因和 22 號染色體 (費城染色體) 上的 BCR 基因融合而成。
圖 2. 來源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t (9; 22) (q34; q11) 染色體易位的檢測[4]
BCR-ABL1 融合基因可以編碼致癌蛋白 BCR-ABL1 (也稱為 p210),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。BCR-ABL1 蛋白通過下游因子/信號途徑如 Ras、磷脂酰肌醇-3-激酶 (PI3K)、JAK/STAT通路等,調(diào)控細胞生長、增殖、凋亡,干擾細胞粘附和遷移過程,來誘導白血病的發(fā)生。目前,BCR-ABL1 融合基因已經(jīng)成為慢性髓系白血病研究的重要靶點。
圖 3. BCR-ABL1 蛋白激活胞內(nèi)復雜的信號通路[4]
除慢性髓系白血病之外,其他白血病的遺傳改變類型多樣,具有異質(zhì)性,包括基因異位重排、基因序列突變和表觀遺傳修飾等。 目前,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 KMT2A、PAX5 基因重排,基因異位產(chǎn)生的融合基因 ETV6-RUNX1、CF3-PBX1,以及融合基因 BCR-ABL1、FBXW7 等已被報道。而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發(fā)現(xiàn) FLT3、KRAS、NRAS、KIT、PTPN11、IDH1/2、TET2、ASXL1 和 DNMT3A 等基因的突變。這些突變主要與細胞信號通路或激酶的異常激活以及表觀遺傳調(diào)控有關(guān)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通常是由染色體物質(zhì)的丟失或增加引起的,包括 11 號、13 號和 17 號染色體的缺失,12 號染色體三體等。 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突變并不一定是單獨存在的,同時存在多個突變會導致白血病的侵襲性增強。
抗白血病的靶向藥物研究
目前臨床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化療、放療和骨髓干細胞移植,多種化學藥物的聯(lián)合使用一直是抗白血病的重要治療方案??拱籽⊙芯康幕瘜W藥物種類多樣,包括一些常見的細胞毒性化合物,例如環(huán)磷酰胺 (Cyclophosphamide) 、替尼泊甙 (Teniposide)、核苷類似物阿糖胞苷 (Cytarabine)、長春新堿 (Vincristine)、6-硫鳥嘌呤 (6-Thioguanine)、羥基脲 (Hydroxyurea) 等。 但是這些非特異性的毒性藥物較為明顯,開發(fā)的靶向治療藥物是未來腫瘤治療的趨勢。近年來,靶向免疫療法例如 CAR-T 細胞 (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) 的風頭很盛,靶向藥物的開發(fā)也是如火如荼,目前,針對白血病開發(fā)的靶向治療藥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,BCL-2 抑制劑,IDH 抑制劑等。 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劑 多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廣泛用于含有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癌癥 (包括白血病) 的研究。例如伊馬替尼 (Imatinib),具有抑制蛋白激酶 C (PKC) 的活性,也是 c-KIT 受體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 (PDGFR) 的抑制劑,可以競爭性地結(jié)合酪氨酸激酶的 ATP 結(jié)合區(qū)域,抑制酪氨酸激酶與 ATP 的結(jié)合,從而抑制其活性。伊馬替尼對于 BCR-ABL 融合基因誘導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有很好的抑制活性。但是伊馬替尼耐藥性的出現(xiàn)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。
圖 4. 伊馬替尼的作用機制
BCL-2 抑制劑 B 細胞白血病/淋巴瘤 2 (BCL-2) 蛋白是內(nèi)在的線粒體凋亡途徑的關(guān)鍵調(diào)節(jié)因子。BCL-2 蛋白由 BCL-2 原癌基因編碼,含有 BH1-BH4 四個同源結(jié)構(gòu)域和一個跨膜結(jié)構(gòu)域,其中 BH4 構(gòu)域可以與促細胞凋亡蛋白 (如 BIM 蛋白、BIK 蛋白、PUMA 蛋白等) 的 BH3 結(jié)構(gòu)域相結(jié)合,抑制促細胞凋亡蛋白發(fā)揮作用。因此,BCL-2 蛋白的過表達會抑制細胞凋亡,促進細胞存活。 以維奈克拉 (Venetoclax) 為代表的 BCL-2 抑制劑可以競爭性結(jié)合 BCL-2 蛋白的 BH4 結(jié)構(gòu)域,阻礙 BCL-2 蛋白與促細胞凋亡蛋白結(jié)合,促細胞凋亡蛋白發(fā)揮作用,誘導腫瘤細胞凋亡。
IDH 抑制劑 異檸檬酸脫氫酶 (IDH) 包括了細胞質(zhì)中的 NADP-IDH1,線粒體中的 NADP-IDH2 和 NAD-IDH3。IDH 在三羧酸循環(huán)中扮演重要角色,被認為是三羧酸循環(huán)的限速酶,與組蛋白修飾、DNA 甲基化等關(guān)鍵表觀遺傳密切相關(guān)。正常情況下,IDH 可催化異檸檬酸脫氫為 α-酮戊二酸 (α-KG),但突變的 IDH 蛋白會將 α-KG 還原成 2-羥基戊二酸 (D-2-HG)。異常積累的 D-2-HG 抑制了參與表觀遺傳學和分化調(diào)控的 α-KG 依賴性雙加氧酶,并被認為通過誘導表觀遺傳學功能障礙來抑制正常細胞分化,誘發(fā)細胞癌變。IDH 抑制劑藥物如艾伏尼布 (Ivosidenib) 可以特異性地抑制突變型 IDH1,降低細胞內(nèi) D-2-HG 水平。 靶向白血病的抗體 近些年針對白血病的抗體藥物也越來越多,如靶向 CD19 和 CD3 的博納吐單抗 (Blinatumomab),靶向 CD20 的奧濱尤妥珠單抗 (Obinutuzumab),靶向 CD20 的利妥昔單抗 (Rituximab) 等。 白血病相關(guān)的治療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,預后復發(fā),耐藥性的產(chǎn)生等問題促使人們繼續(xù)探索更小的靶向藥物和更為的治療方案。人類克服白血病之路困難重重,科研人員任重而道遠。